• 星期一, 12 月 11日, 2023
【識思維】「中庸之道」觀察事物

【識思維】「中庸之道」觀察事物

【識思維】「中庸之道」觀察事物
(撰文:鄭辰艷)

資訊發達,許多人都會對所見所聞的事,有許多意見。

究竟在任何社會,任何年代,「中庸之道」又如何幫助我們更能以通識思維看事物呢?

「中庸之道」其實是儒家學說所倡之道德境界,《中庸》第一章日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」「中庸之道」實為不同時代社會下人類共同希冀之美德。

該種美德可用於持平態度去觀察事物﹣﹣其實每件事都有它的來龍去脈,當我們閱讀媒體報導時,應留意他們的用辭手法、觀點角度、取態及對事物之影響性,當中涉及其價值基礎。

最容易找尋這價值觀是否帶來良性影響力,可從「對換角色」來思考事物,即常以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的心態來看事物。

這樣,觀察不會過於受到媒體、大眾的影響,能發展獨立思考。

香港中學文憑試通識教育亦是希望學生培養這種持平態度, 由於單元內容主題,對學生個人、社會和世界均具有重要意義,希冀學生聯繫不同範疇的知識,這就是不同角度、層面去觀察分析事物。

而我和Ken Lee討論「中庸」時,他更提到「 中庸」所指的不是中間路線,按孔孟的道理,「中」是不偏不倚,「庸」是恆常之意,簡單來說,即是「擇善固執」。

「擇善固執」和通識教育目的很一致,針對社會不同聲音,培養學生獨立思考,回應社會現況,作出最佳的判斷。

(圖片:本港電視劇<導火新聞線>,劇情探討傳媒應有的責任,但現今傳媒卻為暴力、色情、血腥的代名詞。)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鄭辰艷(Evelyn Cheng)為<識生活>主編、<識活文化>創辦人,<識活文化>為文化創作、教育團體。

李衛銘(Ken Lee)大師對中國傳統玄學一絲不苟的研究態度,把原來神秘的玄學,還原為有系統、文化涵養的綜合科學。

Related Posts

Comments are closed.